:::
| 本會訊息 | 2015-11-09 | 人氣:1248

為什麼流程這麼重要?從品質談起(三)

作者:郭銘晟 2015.11.08

研發是最難管控品質的流程

  由於製造部門是依據研發部門提供的產品設計資料進行生產,研發設計的錯誤對產品品質造成的傷害遠超乎一般人的想像。因而就產品品質而言,研發活動無疑是全面品質管制最重要的環節之一。製造活動由於是有形的、實體的流程,不論是品質控制點的設置及檢查都有標準可參考;研發活動是無形的流程,各產業差異性相當大,加上部門間的互動模式複雜而頻繁,十分容易發生錯誤,就品質管制而言也是最困難的一環。

  就研發協同商務而言,品質管制的重點除了產品設計作業的正確性之外,時間與系統安全也是十分重要的議題。準時交貨也是客戶重視的滿意指標,如何確保研發作業能及時完成、產品能準時交給客戶,有時甚至比提高產品良率還要重要;因而站在企業獲利的立場,可能發生的研發時程延誤也是品質管制必須監控、解決的專案。整個新產品開發工作的完成,需要許多其它部門大力協助:包含業務部門代為溝通客戶需求、採購部門協調供應商對新零件的供應及成本控制、品管部門協助測試、製造部門反應產品問題等。由於大量的跨部門作業,使得新產品開發的時程式控制管成為企業最棘手的問題。

  另一方面由於資訊及網路系統的大量運用,資訊安全也成為企業品質目標能否達成的關鍵。資訊系統雖然大幅提高企業營運的效率,卻也成為最容易發生問題的管道。企業透過資訊系統處理的大量交易及資料,很容易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,由於人員的疏忽或蓄意,變更交易或資料的內容,而且不容易察覺,導致系統執行後產生不正確的結果,例如銀行存款戶資金被盜領、客戶資料被刪除等嚴重的資訊安全事件。為此ISO體系已提出資訊安全作業方面的標準及認證,協助企業解決資訊安全對品質的影響。

速度就是競爭力

  臺灣,是產品製造效率的代名詞;“臺灣製造(Made in Taiwan-MIT)”意味著在同樣的品質、功能水準下,消費者能以最低的價格、最快的速度取得之產品。在美國,消費者自己開規格向經銷商訂制電腦,平均要等上三天才能收到貨;在臺灣,90%的經銷商從確認客戶需求到組裝完畢出貨,只要一個小時。“我們不但快,而且保證最便宜”一位光華商場店家老闆很自豪的說。

  美國的進口商在考慮要向那個亞洲國家下訂單時,由於品質及價格都差不多,難免會猶豫一下;隨著時間消失,交貨期限快到了,就會把訂單丟到臺灣,因為臺灣交貨速度最快。國外的晶圓製造廠,不論是美國還是日本,從接單生產到出貨,最少要一個月,然而在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台積電,最急件的製造時程是七天。一位國外的管理顧問曾親口向作者說:“臺灣企業製造流程的彈性與速度真是了不起,我們美國必須向你們學習。”

  效率就是速度,而速度就是競爭力。

大禹管理哲學 ─ 流程不通,資訊系統反成噩夢

  對老闆而言,開公司最重要的就是要賺錢;除了藉由增加產品功能或品質來提高價格外,另一個賺錢的方法是提高效率、降低成本。某家公司的成本經理再三強調降低成本的重要性:“只要減少一塊錢的成本,就等於增加一塊錢的盈餘,其效果比增加一塊錢的銷貨收入還來得好。”就企業而言提高營運效率最具體的方法,就是改善流程

  流程效率提升的歷史可能比品質管制還早。早在工業革命時期,企業開始購置機器設備協助生產,為了提高產能並降低工作傷害,管理者開始了標準化作業流程的探討。從兩百年前一直到1980年代美國盛行一時的“流程再造”,流程的探討最主要還是針對產品開發及製造等作業專案。全面性的提升企業營運效率是90年代以後的事,這樣突破性的發展最主要還是拜資訊及網路科技的發達所賜。透過各種商業應用軟體的功能,流程改進的範圍,從早期的製造流程,擴散到財會流程、人事行政流程、採購作業、客戶訂單管理及供應商的管理。一時之間全球掀起一股作業流程電子化的浪潮,不但讓ERP大廠SAP公司躍升為全球第三大獨立軟體公司,電子化的範圍更隨著電子商務腳步擴散到企業營運的每個角落。

  照道理來講,流程電子化是企業提升營運效率必然的選擇,然而其結果似乎並非全然美好。國外企業電子化失敗的案例時有所聞,在臺灣ERP與PDM系統導入的成效也常常不如預期。作者曾親眼目睹一家科技公司在導入國際知名的ERP系統之後,整個預算控制機制幾乎癱瘓,只好停擺。“像這些採購設備的請款單,我跟本不知道該不該簽?”該公司財務長一臉苦惱的表示。

  根據這幾年電子化的經驗,企業與顧問業逐漸發現電子化的效果不如預期,系統功能不足倒是其次,最主要是流程的問題沒解決。應用系統導入顧問可能是流程分析的經驗不足,無法確實掌握客戶作業的特殊性質,因而未能將作業與系統功能做適當的結合,或是未在系統功能不足的地方,設計輔助性的人工作業予以強化。

  就臺灣而言,這樣的問題可能會更嚴重,最主要就是臺灣的作業流程實在是太彈性了。為了抓住每一張訂單,臺灣企業往往東移西挪,設法調整即有的作業方式,提高生產力以如期交貨。強調彈性的結果就是犧牲了標準化。一位負責品質管理的經理很無奈的表示:“臺灣至少有90%的ISO認證是紙上作業,完全未達到作業流程標準化應有的效果“。既然連人工作業方式都未能標準化,在套上應用系統制式流程的框架時,自然會發生更多的摩擦。其實只要流程分析的功力夠深,工作流程的彈性與標準化是可以同時並存的。但若是企業未能在導入流程電子化資訊系統之前,先行釐清流程上不合理或是未能標準化加以及時處理,恐怕該企業不僅無法在導入系統後得到提升作業效率的好處,反而有可能在過程中吃盡苦頭甚至出現資訊系統倒入失敗的可能。

流程分析,是企業在改善流程或電子化時不可或缺的能力。

各組專頁
:::
中華日報記者施春瑛/台南報導 中華強友文教協會愛心捐款... 觀看完整文章
111-10-20【第三組組聚】 剛剛好的完美主義 (... 觀看完整文章
111-10-12【嘉義分會組聚】 剛剛好的完美主義 ... 觀看完整文章
至頂端